2013年5月19日 星期日

ㄅㄨㄅㄨ環德(2):選擇





這回旅行的紀念T-shirt,在麻煩德文老師確認用字之後,終於定稿了。配合廚房的《旅德 T-shirt贈送活動》,也在前兩天於臉書的廚房粉絲專頁公布辦法。



還記得09年,我印了30件小T-shirt、30件大T-shirt,免費贈送給親朋好友,做為「單車環德」的紀念;沒想到這個小小紀念品後來竟供不應求,許多在旅途開始後才「加入」我行程的朋友們,都沒拿到它,實在是對許多朋友們感到萬分抱歉。



吃麵包,既然是今年旅行途中我和夥計的重點項目,所以印製T-shirt這件事便順勢和廚房的行銷做了結合(唉~~我們終於表現得比較像生意人了~~)。初步計畫先印 100 件,後續再看情形調整。這樣的T-shirt印製量當然是少的,所以成本想必不低,在拿捏廚房營運量時,令人頗費思量。







現在看到的T-shirt圖樣有兩面:有著綠色廚房logo的是正面;而以德國地圖當底、環繞各式麵包與汽車人頭的大圖樣,則是背面。德國國旗的顏色有點重,不過卻有十足的德國味兒,這回我們選擇低調的放在背面;至於前面,夥計的設計力求素雅,讓各種不同的穿搭會比較方便。特別感謝我們兩位可愛的夥伴:Vivian和Hubert,他們不計較的將其美麗高雅、年輕帥氣的Q版大頭「肖像權」提供廚房無償使用──但願我們這四顆小頭,不管將來甚麼時候再回顧,一樣都能這麼年輕有活力!



德文小字的部分,翻成中文,我想表達的主題是:「一趟關於麵包美食的駕車環德之旅」。本來我寫的是:eine Reise fuer das Brot mit dem Auto,寫完連我自己都覺得怪怪的(太像英文),於是請教了德文老師。老師將句子更正為:eine Reise mit dem Auto, das Brot zu geniessen,使整個意義上明確很多。後來,老師又幫我請教她的德國友人,這段話於是變成了:eine kulinarische Brotreise mit dem Auto,因為用了一個形容詞kulinarische,並把「麵包旅行」兩個名詞結合起來,在意義上也就更精確、更精簡了!真是感謝老師的幫忙,把正確的德文用法推敲地這麼仔細!







比起2009的T-shirt,今年的T-shirt顯然「專業」許多。不過,當我現在看到09年的T-shirt,心裡還是充滿了美好與感動。當年那60件T-shirt製作時,夥計人正好在越南父親的工廠;由於他父親在胡志明市有個開印刷廠的朋友,答應免費幫他當地印製T-shirt,於是整個挑選與印製的工作,便落到夥計身上。他先是隨著越籍管家,辛苦地到市場上去挑選白色T-shirt,回來後衣服有些做工粗糙的地方,還麻煩他母親一針一線修正;花了許多時間印好之後,他和伯母兩人結束越南之行,又合力把這60件T-shirt扛回台灣,讓我無後顧之憂的發送。後來當有許多朋友詢問,這件T-shirt還有沒有?我總會想到這些往事。也許今年我們可以考慮一起在台灣重印,就看看到時廚房的營運量來調整吧!



隨著T-shirt定稿,旅行的「行程表」也在日前,做了初步的勾勒,可能就以這個計劃當做基礎,沿路再增刪與修正。由於Vivian和Hubert在7/15就得返台工作,所以他們的遊玩範圍除了往西短暫停留法國亞爾薩斯省、往南到瑞士蘇黎世,以及若有時間往東南跨到薩爾茲堡(奧地利),大部分還是在德國境內;而後續一個星期,如果順利,我會和夥計繞到荷蘭與比利時,繼續玩耍吃麵包,不過只剩兩人的這一段,屆時應該會改成搭火車。







比起09年的單車行程,鄉村小騎士滿懷雄心壯志,海天遼闊地把中、北德繞上一大圈,顯然這回開著車,我們的態度是保守多了。當然這跟時間較短有些關係;不過,旅行有時很難說,往往不是走得遠、看得多,就一定能感到愜意或有價值。開著車,若能比騎單車還閒散,餓了就停下來吃,看著哪邊美麗便改變計畫,也許能充滿更多旅途中的驚奇。我想到09年,為了「完成」這2200公里的單車長征,每天都要消耗大量體力;結果呢,走完一圈,人變得又黑又乾,彷彿歷盡饑饉與滄桑。而這回我該擔心的,或許相反,沿路賞玩嚐美食,我必須「嚴防」回國之後變得又白又胖,身材大走樣。







拜現代科技之賜,一個從未踏足之地,也可以靠著網路地圖,先瀏覽實境。對於這樣的科技,我和Vivian倒是同感興趣缺缺。如果將要拜訪的小鎮,哪個街道轉角有家甚麼商店,都在行前「調查」的一清二楚,製造驚喜的可能性大概趨近於零,而所謂旅行的意義,也可能得重新思量。所以,跟09年一樣,我最多利用網路查查有興趣的圖片,試著保留對那些未竟之境的一點兒美麗綺想。



而在這其中,我對德國西邊的古城小鎮Aachen(阿亨)、西南部的小湖Titisee(蒂蒂湖)、邊境城市Freiburg(弗萊堡)、瑞士的Zuerich(蘇黎世),以及以出產香腸聞名的Nuernberg(紐倫堡),感到特別期待。











不能否認,這些令我充滿期待的地方,大都因從前德文課本曾討論過,對它們,我可能有更多超越一般旅遊書的了解。從前,老師帶我所用的德文課本是Passwort Deutsch,它是一課以一個德語區為課文主題,帶領讀者飽覽包含德、瑞、奧等國的美麗風光,並討論不同視野下的文化現象。記得讀到Aachen時,知道她是個古老與現代兼具的小鎮,可能認識了些「工業發展」還有「熱氣球飛行」的字詞;至於Freiburg,位於法、德、瑞、三國的邊境,異國風味與藍領生活的內容成為課文主題,而大概也因為這樣的切入,我了解更多在歐盟各地「民族認同」的議題;至於Nuernberg在課文裡討論了甚麼,時日已久,我已想不起來,能立即回憶的片段似乎全是吃的,尤其是香腸。



至於Titisee,原是Vivian和Hubert提到的,我和夥計在米其林大地圖上找了好久,才畫出相關位置。上網一查,哇,果然像個人間仙境!在德國境內,但凡緊臨湖泊之地,都是適合度假的風景名勝:像之前去過的國王湖(Koenig See),就以湖上的美景與烤鱒魚而聞名。聽說Titisee有許多台灣人造訪,希望當我們到達時,可別人山人海才好,呵呵~~那麼瑞士的Zuerich呢?06年我們去奧地利時,就在此過境轉機,氣派時尚、乾淨有序的蘇黎世機場,當年讓我們印象深刻;而兩年前我的德文課,好像就在上到「蘇黎世」這一課時打住了,無緣先做一番了解,中斷學習至今。這番察索資料,才發現整個蘇黎世湖光山色,在亮麗的機場之外,顯然別有洞天。















距離出發,剩下整整40天。在這40天中,我這個「六年級導師」兼「教學組長」與「學校網站維護者」,還得完成許多事:先是網路版的年度電子校刊要發行,接著是手邊的畢業班要期末考、畢業典禮,後續還要完成畢業班的畢業紀念光碟,這就更不用說充塞在這中間各項教學組的活動,以及班上的教學。當然,身為廚房老闆,我也得幫夥計分擔點兒行銷的工作。意思是,等我真能放空一切、稍微喘一口氣,應該就是坐在阿提哈德航空公司的班機上,飛越沙烏地阿拉伯美麗的夜空,享用美味的晚餐了。



下面這張T-shirt設計稿,原是定稿前好幾輪的版本。我跟夥計說,德國國旗的三種顏色若橫向平行擺放,會顯得有點老套、有點笨。於是起初朝著斜擺的方向設計,並不打算用色塊把德國地圖全給佔滿。不過這圖,後來看著老是不對,首先是廚房的名字不明顯,然後瞇著眼遠看,還有點像是黑道電影那種寺廟陣頭的花色,所以後來也就捨棄擱一邊了。以一個生活早已遠離商業設計的美工人員來說,夥計的設計功力並不俗;相對地,電腦一旁我總是予取予求,給他出了許多難題。



這一連串的選擇、修改、決定,就這樣,一點一滴,慢慢勾勒並填補出旅行的實際。話說回來,豈止旅行,環顧生活裡,其實也是許多、許多選擇的捨棄與組合。叉路當頭,選擇這個、放棄那個,決定那個、捨棄這個,然後一條也許並不見得是更好走的路,就這樣出現了。但過一個能選擇的生活,我們終究是幸運且幸福的啊!
















2013年5月2日 星期四

ㄅㄨㄅㄨ環德(1):重返德意志





睽違四年,終於有機會重返德國!



這個夏天,我和夥計,將和兩位好朋友Hubert、Vivian,一起開著租來的ㄅㄨㄅㄨ環遊德國。有別於騎單車的挑戰與刻苦,這回我們會舒適又愜意地將旅行重點放在美食與美景之上──特別是在這四年之間,我們的廚房開張了,對我和夥計而言,這是生命裡重大的轉折──所以在旅行途中遍嘗德國各地麵包,並與廚房的朋友們分享,也就成為這次旅行我們重大的任務之一。



除了廚房的成立,四年來,我手邊的孩子,也從三年級的小蘿蔔頭帶到了畢業;在老了四歲的同時,為了工作、為了夥計的事業,這辛苦的四年真可說是身心交瘁。如果2009年的單車環德,是一份送給自己四十歲的人生大禮;那麼2013年的ㄅㄨㄅㄨ環德,便是一份犒賞自己,讓自己繼續勇敢地往前走的最佳補給。







同行的兩位好朋友Hubert、Vivian,都是英文老師,這大大減輕了從前我和夥計出門,我得全程為他「發聲」的窘境。Hubert英文好、脾氣佳,頭腦聰明反應快,常常可以將複雜問題單純化;至於Vivian,個性體貼和善,總是為人著想,而她的英文更是好到可以拿來吵架,所以舉凡複雜的交涉(比如不幸和租車公司發生糾紛),嘿嘿,我們應該會很有贏面。比較可惜的是,在我和夥計為期23天的旅行中,Hubert和Vivian因為學校假期裡得上輔導課,只能參與前兩週,屆時會先回台。意思是,回到法蘭克福之後,剩下約一週的時間,我和夥計或許會往西邊,跑一趟荷蘭與比利時,最後再回法蘭克福搭機。



語言,在旅行中的確很重要。但已經有了兩個英文高手,那我要幹嘛呢?呵呵~~在英文不必煩惱的情況下,我得好好加強德文。話說就在前陣子的一次噩夢裡,我們的旅程出現了困境:可能是在一個鄉下市集裡吧,我們和人發生了糾紛。眼前問題只能以德文解決,面對這無法突破的困難,卻只見他們三人眼睛睜地大大的看著我,而我小小腦子裡,卻擠不住任何一個德文單字,然後,我就這樣給嚇醒了!當我告訴夥伴們這個噩夢,大家都笑了。至於夥計,除了語言,其他的事諸如攝影、修照片、認路、看地圖、挑麵包,以及講冷笑話,林林總總,都有他可以大加著力之處。







2009年的單車環德,我從法蘭克福出發,先往東北方走「童話大道」,再轉東南方的「經典之路」,拜訪文學家、音樂家們的故居,然後北上首都柏林,再往西北直達商業大港漢堡,然後南下童話大道北方的大城不萊梅、穿越魯爾工業區,延著萊茵河回到法蘭克福。



這回,出發地仍是法蘭克福,卻是把旅行路線擺在中、南德。不過出發時,會先往西北方到柯隆,再沿著萊茵河南下。科隆以南這段萊茵河,尤其是柯布林茲到麥茵茲這一段,是萊茵河最美的一段。我雖騎車走過,卻一點兒都不介意舊地重遊,希望我的夥伴們屆時也能暢遊其中。沿河南下,經過海德堡,接著會繞進法國,重遊萊茵河畔的史特拉斯堡──我和夥計2005年夏天來過這裡,這個歐洲議會所在地,曾讓我們留下許多美麗的回憶。



短暫切進法國,我們會回到德國繼續南下,到達邊境城市佛萊堡,這時差不多已到德國的最西南邊。接著在往東轉到慕尼黑之前,如果時間許可,或許會先南下瑞士,到美麗的蘇黎世逛逛,再往北回到德國。然後一路向東,進入奧地利,再度拜訪2006年讓我們流連忘返的莫札特故鄉薩爾茲堡,然後往西回到慕尼黑,接著一路北上,循著「古堡之路」回到法蘭克福。上面這張圖,就是上回單車環德與這回ㄅㄨㄅㄨ環德的路線比較圖。















至於旅途的另一個重頭戲,租車、開車,早在一個多月前,Hubert和Vivian就已透過網路搞定。據說我們將會租到Benz或BMW的車子,至於型號,大概時間近一點,要花點兒時間再確認。旅行途中,將會只有我和Hubert輪流開車,原因是司機得要買保險,算算應該不需要四個人都開車;況且保留夥計敏銳的雙眼捕捉美景、保留Vivian對沿路美食靈敏的嗅覺與味覺(外加蓄積一點跟壞人吵架的體力),可能都比讓他們開車更重要啊!



而既然開車,就免不了要讓2009年的Tomtom GPS重出江湖──這個GPS陪我和小吉在2009年夏天,走了2200公里路程,現在得再度粉墨登場了!除此之外,我也會把米其林的超大地圖帶著,以備不時之需。有了車子,「享樂」的空間與自由度,就變得非常大。除了沿路買「等路」的彈性大為增加,我們還計畫找到合宜的「隨車行動瓦斯爐」,這樣一旦到了某個美麗的湖邊或郊外,便可以隨時坐下來,悠閒地來杯咖啡,或者,來碗泡麵(這個比較像台灣人),哈哈~~ 一個登山露營用的小瓦斯爐應該妙用無窮,且期待到時在前不著村、後不著店的美麗鄉間,我們能變出甚麼把戲來吧!



至於我們往返台北與法蘭克福之間的飛機呢?2009年,為了保護我的單車小吉,不惜選擇最貴的新加坡航空,還浪費時間遠飛獅城轉機,來回花了五萬塊白花花的鈔票。但今年,在Hubert和Vivian精打細算詳加比價之下,我們用三萬塊的低價,選擇了來自阿拉伯的「阿提哈德航空」,一個人足足省了兩萬元。Hubert和Vivian上網google阿提哈德航空的評價,意外地竟十分卓越,唯一的缺點,只是轉機時間久了點兒:去程,我們將先北飛韓國仁川,再南飛阿布達比,之後轉飛法蘭克福;至於回程,過境阿布達比後,會從東京轉回台北。算算時間,其實跟當年過境新加坡差不了多少,票價卻省了大半──這讓我們更期待揭開阿提哈德航空的神秘面紗!



旅行的進展,目前大致如此。實在因為大家的工作都忙,難得能聚會討論,真的聚會了,焦點又全在餐桌上夥計新研發的美食,唉~~真該找個時間逼自己好好做一下旅行功課了!關於「ㄅㄨㄅㄨ環德」的連載,就要從這裡正式開始了。四年來,人們對於「臉書」這種「微網誌」的喜愛與依賴,早就讓「部落格」這種需要多花點兒耐心閱讀的網路媒介走到了邊緣;但對我來說,記錄旅行的本身即充滿意義──當年我騎著單車、沿途寫文章的美麗記憶,在這回的旅行裡,將會隨著我們的腳步,再度回到美麗的德國大地。
















2013年4月13日 星期六

來自邊緣的明信片





上週日把才新買的The Iron Lady (鐵娘子) 片子借英文老師看的隔天清晨,老師簡訊裡傳來 Margaret Thatcher 辭世的消息,這可正正經經地把我給嚇了一大跳!某個時代人物的辭世,往往也提醒著我們青春不再,屬於我們的時代正日漸遠離。



偶爾看到山普拉斯 (Pete Sampras) 露臉,總讓我想到同時期的阿格西 (Andre Agassi) 與張德培,並回想起過往年年夏末秋初的深夜裡,看美國公開賽電視直播的緊張氣氛;但自葛拉芙 (Steffi Graf)、莎莉絲 (Monica Seles) 相繼退休後,我其實就不太看網球了。在唱片行,看到阿格麗希 (Martha Argerich) 老態龍鍾的演出,我突然想到鄭京和已是個超過六十歲的老太太,而只比我大一歲的約書亞貝爾 (Joshua Bell) 也早已步入初老。



那就更不用說看滿臉皺紋的勞勃瑞福 (Robert Redford) 與梅莉史翠普 (Meryl Streep) 演出 Out of Africa (遠離非洲) 時,我才只是個理著平頭的高中生。一時興起,順手整理了我看過的 Meryl Streep 電影圖片,我還能再看她演個二十年嗎?那麼屆時,她將會是個八十歲的銀髮老祖母。







下頭條列了第一張圖片上,梅莉史翠普主演過的部分電影名稱 ─ (由左而右,由上而下)


Postcards from the Edge (來自邊緣的明信片)--1990

Julie & Julia (美味關係) --2009

Mamma Mia! (媽媽咪呀) --2008

Out of Africa (遠離非洲) --1985

Prime (春心蕩漾) --2005

The Hours (時時刻刻) --2002

Death Becomes Her (捉神弄鬼) --1992

A Cry in the Dark (暗夜哭聲) --1988

Ironweed (紫苑草) --1987

Silkwood (絲克伍事件) --1883

Angels in America (美國天使—電視劇) --2003

The Devil Wears Prada (穿著Prada的惡魔) --2006

Adaptation (蘭花賊) --2002

One True Thing (親情無價) --1998

Marvin's Room (親親壞姊妹) --1996

The Bridges of Madison County (麥迪遜之橋) --1995

Kramer vs. Kramer (克拉瑪對克拉瑪) --1979

The Iron Lady (鐵娘子) --2011










找一天應該把 Sophie's Choice (蘇菲亞的選擇) 租來看,那是 Meryl Streep 另一部奧斯卡封后的大片。她得獎的 1982 年,我剛自小學畢業,當她再度以 The Iron Lady (鐵娘子) 在奧斯卡封后,那已是三十年後的 2012 年;至於我的年紀,唉~~熟朋友們都是知道的。上周五晚上,討論 The Iron Lady 以及 Margaret Thatcher 辭世,成為上英文課的主軸。我和老師細數 Meryl Streep 演過的片子、在戲裡扮演的角色,這才驚覺:若不靠一點別人整理過的資料輔助,我們這兩個已步入初老的傢伙,能想得起來、說得出來的,實在有限。我說,梅莉大概是這個世紀,喔不,是上個世紀最偉大的女演員了。回頭一想,她在「這個世紀」的演出一樣轟轟烈烈;只能說,她是「我們這個時代」最傑出的女角兒了,過了這個世代,梅莉或將跟我們一樣,成為歷史。



回顧每一個年輕的時刻,那恐怕不只是一個時代的消逝:聰明如梅莉史翠普,演甚麼像甚麼,她悄悄走進每個戲裡人物的時代,感受其憂苦歡樂,再悄悄地走出戲外,難怪能輕鬆笑看這些歲月累積的痕跡。真好奇梅莉如何回顧自己從影的大半生?那恐怕是張「來自邊緣的明信片」,記錄了關於時光的笑與悲傷;李商隱千年之前就說過的:「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當歲月匆匆,只願時光荏然,而笑時依舊。
















2013年4月6日 星期六

一頁台灣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兩位遠自大馬來訪的朋友,豐富了我和夥計的清明假期。09年,遠在檳城的Crab,開始follow我的單車旅德遊記,我們交換部落格,成了「網上見」的朋友。旅德前,寄了旅行T-Shirt給她,好一段時間收到她度假後寄來的海龜T-Shirt──只這樣,長長四年過去,沒有特別聯絡、不曾深入了解與記掛彼此生活的喜憂跌宕,不常上網的我甚至不知她的長相──但這層遠遠、淺淺的關心,卻延續並開啟了見面的緣分。



馬來西亞,一個多麼陌生的國家;早年移民南洋與渡海來台的華人子孫,何其遙遠飄泊卻又熟悉親近的感情牽繫。對從來只是揹起背包、遠走歐洲的我們,轉個方向,卻成了接待朋友旅行台灣的溫馨客棧。從來不知道該這樣、那樣地介紹自己的國家,從來不曾體會開車載著外國朋友細數自己家鄉是這般情怯,更不知讓遠道而來的朋友享受一頓美好的晚餐、踏實地睡個好覺,以消解旅途的疲勞,是這樣一件重要的事。而原來清明時節落雨紛紛,在家煮東西聽音樂做麵包,也能成為朋友旅行途中難忘的一頁。她們這一頁台灣,也是我們尋常假期裡最美的印記。



短暫地相聚相知,深深地擁抱離別──高鐵飛快地帶走朋友往下一站,幾天之後,馬航就要帶著她們與滿滿的行囊飛回印度洋上,那個接近赤道的家;但對我和夥計來說,大馬與台灣之間,卻不再只是一片遙遠的南中國海。生命途程乖舛起伏,能得幾回燈下溫暖的凝視;生活瑣細繁惱蝕人,能遇多少促膝相知的喜悅?離開高鐵站,CD片裡李希特的巴哈如泣如訴,我和夥計有滿心的不捨。樂莫樂兮新相知,悲莫悲兮生別離,請珍重,我親愛的朋友!















Remember the old saying from Confucius -- what a wonderful experience and an exciting moment when friends come to visit us from a faraway place? It’s indeed! It’s true! Two lovely friends from Malaysia came to visit us and stayed with us for 2 days which made Yo and me so happy and touched!



Miss Crab became one of my friends since 2009 when she noticed my articles of German Bike-Trip, and then we exchanged the website address for knowing each other more. I remember I sent her my T-shirt before the trip to Germany, and then she also gave me a T-shirt later as a gift after she came back from a trip to a small island or something. That’s all! No further connection, chatting, e-mailing, or anything for the past 4 years for our friendship. Even I didn’t know anything about her life, her job, her family, no mention what she looked like. But this small and weak connection between us lasted so long from that time, and then she asked to visit us 2 weeks ago as a casual chatting on Facebook.



Malaysia, what an unfamiliar and faraway country to us! Although we are all the later generations of Chinese and maybe we had the same ancestors from Mainland China, we now have the totally different language, life style, educational background…and so on.



Yo and I were always the poor backpackers to have our trips to European countries, but we didn’t expect for someday we could be a host to take care of our foreign guests like this at all. And I had to admit that is really a weird and embarrassing thing when you picked them and past across the crowded and dirty streets, and then you couldn’t help to start to introduce your own country and everything around your hometown to your foreign friends.











On the other hand, we were surprised that we had the ability to offer a warm and good supper, a nice music and bed, and those details we could do for our friends! And you know what, that became one of their beautiful memories during their trip to Taiwan! Even when we didn’t go out for sightseeing because of the bad rainy day, but stayed at home for baking and cooking instead, and which also made them so excited!



So short time past away for being together, and so deep hugs we had when we couldn’t help to say good-bye for each other – we saw the High Speed Train took them to next stop of their journey, and then later the Malaysia Airlines will take them home to the place where is so far away from us. But this time for Yo and me, the thing between our friends and us, between Malaysia and Taiwan, won’t more the wide South China Sea, but a truly feeling like real and old friends. And we are now a beautiful page of Taiwan for them!



I heard Sviatoslav Richter played the sad music of Bach on our way home from the HST Station; meanwhile, we felt also so sad and so unwilling to say good-bye to our friends. What a happy time we had when we chatted around our table, and what a golden moment we spent when we had a chance to know each other more and better!



This is another old sentence from ancient time – the happiest thing in our life is the moment when we know the new friends, but the sadist thing in our life is the moment when we have to say good-bye to them!



Take good care of yourself -- my dear dear truly friends!




















2013年3月17日 星期日

風景





週六出去騎車時,不經意地瞧見後山的小徑邊,長滿了牽牛花。



車子一轉彎,不得了,這些紫藍色的小精靈,就這樣霸道、恣意、狂放,且無所畏懼地綿延了20公尺長,舖滿在熱氣蒸騰的柏油路面上,讓我看得目不轉睛,看得內心驚呼連連,看得在正午的豔陽下,心花也怒放!於是,我放慢了速度,慢慢騎,慢慢看。



世間最美的風景,總在我們的身邊。
























































2013年3月2日 星期六

塔塔加之春





好一個風和日麗的和平紀念日,和夥計帶著學生到塔塔加爬山。



在我們心裡,蘭陽平原、花東海岸、三千公尺以上的高山,是台灣最美、最令人感到驕傲的地方。高山上的嘉明湖我們還無緣拜訪,阿里山、花東海岸中國客太多,蘭陽平原距離我們又太遠;所以,累了的時候,我們總會第一個想到台21線,新中橫公路上的塔塔加。



很藍的天,很放鬆的心,在高山上、深林裡,一切是這樣淡淡的、慢慢的,時間也好好的就停在那兒了。















我帶了三個六年級的小男生,夥計則帶了外甥女,一個四年級的胖胖小女生。對六年級的小男生來說,陡峭的山路正好訓練體力,把平日過剩的精力好好地消耗一番;但對四年級的小女孩兒,陡峭崎嶇的羊腸小徑,這山路,的確是太累人了。


在高山上端詳光線的變化,是很棒的享受:迎光面的山坡草木崢嶸、鬱鬱蒼蒼,向著風的山坡則顯得綠樹寥寥、野草遒勁,自然的分野清晰明朗,溫潤與蒼涼異趣,卻每一眼都是風景。我看不出來哪一座是玉山主峰,哪一座又是南峰、北峰?當山嵐迅速掩蓋群山,或者陽光倏地讓山頭重現光明,對我來說,它們都一樣雄偉,一樣壯觀。



不過小朋友們注意的,是零食一包包都因為壓力膨脹了,還有,它們到底甚麼時候會撐不住高山上的壓力而脹破?最後,果然零食是一包跟著一包地爆掉了,這讓所有的小孩兒一路上大樂!而在這頗耗費體力的山路上,只見小女生一路氣喘吁吁,三個男生則一路怪叫、追逐、搞笑,好像這裡才是他們的家。















冬春之交的高山頂上,草地還在休息,任何遊客的踩踏,都是多餘的叨擾。不過,帶小孩到山上來,倒是很酷的一件事。現在的小孩,平常花太多時間在電視、網路與電玩,不上一趟高山,很難知道雲、嵐和霧到底有甚麼差別;而辛苦地用盡自己的意志力,征服一段又一段陡坡,想必手上的零食嚐起來才更美味。真可惜我無法帶班上每一個孩子上山來,這趟山路,對他們來說,會有許多眼見不到的積極意義。



考慮時間與小朋友們的體力,我們沒有繞到最遠的「鹿林山」,只走中間小圈的「麟趾山步道」。山路上許多景點,讓我和夥計想起 2006 年夏天拜訪過的奧地利冬運城市茵斯布魯克(Innsbruck):不同的高山頂上,空氣卻是一樣乾淨清新,一樣的冷冽潔淨;只是,台灣的高山更貼近我們,也似乎讓人感覺更有個性、更顯挺拔。當陽光下的綠樹青草還未盡現溫柔,一大片烏雲飄過來、山嵐迅速佔領山頭,回頭又是另一番景象。















大家都讀過蘇東坡「只緣身在此山中」那首寫廬山的詩,他另有一首題為「登雲龍山」的詩,更直白的寫出心中的自在與登山之樂:


醉中走上黃茅岡,

滿岡亂石如群羊。

岡頭醉倒石作床,

仰看白雲天茫茫。

歌聲落谷秋風長,

路人舉首東南望,

拍手大笑使君狂。



小男生們的確精力充沛地一路大叫、大笑,還不時對著山崖底下亂丟碎石子,在某些險峻的路段,這動作看起來頗危險。太誇張的動作我會回到老師的身分喝令制止,但大多數時候,只要不危及安全,也就由他們去瘋去玩。但顯然現在的孩子太少有機會真正沉浸在自然裡,書本與資訊科技的確漸漸養出了他們不知天高地厚的愚劣性。當我們在學校、在家庭,如火如荼地灌輸孩子太多書本能給的知識時,這些無法造就正向思考的後果,已經無可遏抑地一點一點成形。



















你很難在這樣短暫與自然相擁的時間裡,教給孩子甚麼,有時是教了也留不住。徐志摩寫於 1930 年的詩:


我仰望群山的蒼老,

他們不說一句話。

陽光渺出我的渺,

小草在我腳下。

我一人停在路隅,

傾聽空谷的松籟;

青天裡有白雲盤踞——

轉瞬間忽又不在。



他們當然不需要、也沒有能力體會詩人面對蒼老群山時,所感知的個人渺小──縱使能感知「個人渺小」,只是一個在生命與美感教育裡小小的點。但我帶著身為人師的職業病,總想在路途中跟孩子說點兒甚麼:在山路上怪叫怪笑丟石頭吃零食,也許很愜意,但好不容易親近了群山,有機會的話,要能從與大自然的交流裡,體會一些甚麼,否則,這裡就永遠不會是你想再來、想再回頭看看的地方。



回過頭來檢視一般孩子的家庭生活,的確,那些有意義的生命與美感教育,並沒有在家庭裡生根:以我所任教的社區來看,爸爸媽媽最多帶他們逛逛夜市、遊樂園,好一點兒的,或許玩玩夙負盛名的景點。殊不知大部分的地方,只是提供了一個脫離家庭現場的場域,換了背景,卻玩不出對週遭世界必要的感知。這是很可惜的,但我實在無能為力。夥計總責怪我,不該把屬於自己的假日,全給了小朋友,又是帶他們騎車,又是逛書店、爬山到處玩,但是當一個老師體會到某些在教育上可著力的點,必須離開教室現場,平日又做不到時,自己的假日當然只能犧牲。



















再要不了多久,這些學生就要上國中了。六年級下學期,一個班帶了四年,師生默契是好到那種使個兇狠眼色,班上氣氛就會立刻凝結的地步。當然我也不是一直惡狠狠的,昨天一個平常粗心的小男生,竟自動的把我遺忘在洗手台上的水杯拿到我桌上,看來惡狠狠的老師,偶爾還是會被學生關心。但除了一個班級經營的順暢,我想,一個教了孩子四年的老師,總要多有一點孩子的家庭裡,無法正向提供的價值吧,這些,於我卻總感覺飄渺虛無。



下山的時候,夥計問:這些學生以後會記得小時候,老師曾帶他們來爬這種將近三千公尺的高山嗎?我說,應該不會記得吧──我的回答中,似乎充滿一種老師不會被記得的無奈。不過說真的,我倒很期待這是一顆在他們心中種下的種子,但你也知道,這種子何時要發芽、何時要長成一棵大樹,大半當時撒下種子的老師如我,是永遠不會知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