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7月7日 星期日

ㄅㄨㄅㄨ環德(6):南風吹過伊爾河上





從溫泉小城巴登巴登 (Baden-Baden) 往西邊走,經過德國邊境小鎮Kehl、越過萊茵河,我們來到法國東北部,亞爾薩斯省的首府史特拉斯堡 (Strasbourg)。



回到史特拉斯堡,對我有份特別的意義。05年我們和幾個好朋友到法國旅行,戴高樂機場所在的巴黎不算,這是我們在法國境內造訪的第一個城市。當時因為自己欠缺與朋友相處的EQ,加上個性上的挑剔,在旅途中因為壓力、疲倦與情緒失控,曾深深傷害了同行好友的感情。雖然個性隨和的朋友可能早已放下心中的芥蒂,但事隔多年,這些事盤據在我的心裡,久久不能過去。



我是一個非常 organized 的人,凡事喜歡照計劃來、一板一眼,按部就班地完成;挑剔,加上喜於保守安逸的性格,讓我能放鬆、隨興過活兒的生活彈性,隨之降得很低、很低。長大、工作之後這二十年,我一直是閃著亮光卻孤傲不群的模範生,堅強的外表與做事的毅力,很難說服別人其實我的心,常脆弱柔軟得不堪一擊。











旅行非常能考驗一個人與他人溝通、相處的能力。我必須承認,直至今天,自己在這上面的EQ仍然很低──常常是空有一顆為人設想的心,卻無法帶給別人沒有壓力的快樂──對我來說,這是生命裡最沉重、嚴肅而艱鉅的課題。對自己的不能放鬆,影響了週遭的人;情緒當頭苦了別人,更深深苦了自己。回到史特拉斯堡,踏著當年曾與好朋友們一步步走過的美景,過往一切忽焉穿越時空,來到眼前──我深深明白,這是一趟自己對自己的告解之旅。



史特拉斯堡城區熱鬧依舊,為了保護古蹟級的老火車站,她早已換上「玻璃」新裝,呈現出新舊融和的嶄新風貌。記得夥計和朋友曾在這裡捕捉老火車站絕美的夜景,夏日天暗後的冷風裡,火車站巍如皇宮、絕倫燦亮,而今那畫面已成絕響。日正當中,我們走往當年住過的旅館前拍照,試著一點一點拼湊被歲月磨去的青春與光亮。



還記得當年騎著租來的腳踏車,越過萊茵河到Kehl小鎮:橋的一邊是法國,另一邊是德國,2005年夏天,那是我第一次踏上德國的土地,從此,我便愛上了這個乾淨整齊、凡是講理的國度。回台之後,我開始學習德語,緊接著和夥計在隔年重返南德、奧地利旅行,O9年更獨自騎著單車,把中、北德繞了一圈。如果說當年個性上的不成熟,開啟了後續生命旅途一點點反省的可能性,這偌大而周折的一圈,無疑是當年朋友的寬容所賜。











早晨從海德堡出發,我們先到達溫泉小城巴登巴登。巴登巴登是沐浴與療養的天堂,小小城區裡到處是泉水浴場。可惜我們停留時間甚短,無法盡覽全貌。我的德文老師告訴我,布拉姆斯 (Johannes Brahms) 曾在這裡有個住居,而溫泉會館裡更有一個豪華賭場,氣派非凡,可惜我們這回限於時間,無緣好好玩賞。



倒是一大清早,在溫泉大會堂旁邊的甜點店,嚐了一種名叫 Neue Kartoffel (新生馬鈴薯) 的點心,它的外型看來是整顆小巧可愛的馬鈴薯球,連皮都做得維妙維肖,咬下去才發現跟馬鈴薯一點兒關係都沒有,夥計說是用杏仁膏所調製成的精緻甜點。乖乖,充滿杏仁香味的甜點,卻沒有一點點馬鈴薯的「土味」──這讓我想到慈禧逃難時吃的「窩窩頭」──顛沛流離時只覺其飽足之感,土產跟著她回宮後,縱身一躍成為聲名響亮的御膳料理!



















到達史特拉斯堡,飢腸轆轆,停好車子,先到火車站的 Paul 嚐了兩種甜食:一個是在台灣貴得要命的「可麗露」,另一個則是我們自己商品目錄上也有的「砂糖布里歐修」。Paul在法國是個平價的麵包店,產品看起來一點都不精緻考究;不知為何,到台灣來之後,它竟成為百貨公司裡的搶手貨,一個麵包幾百塊,賣得比在歐洲還要昂貴。可惜我們嚐的「可麗露」質地過於有彈性,味道也不太對;至於「砂糖布里歐修」,還是夥計做得柔軟好吃又便宜。



逛到小法國區(La Petite France),陽光炙熱,我們先在河邊坐下來吃頓飯。四個人點了「時鮮魚」、「燉牛肉」、「酸菜羔羊」以及「鄉村肉丸子」。其中除了燉牛肉過硬,其餘餐點都還不錯,算是入境法國吃到的第一頓平價法式料理。至於市街上所買的亞爾薩斯名產「咕咕洛夫」以及「蛋白糖霜餅」,前者太過乾硬,後者則太甜,似乎也無法讓人能直接豎起姆指說讚,這趟法國境內的小小美食旅行,留下一點點遺憾。



















史特拉斯堡目前是歐盟議會所在地,老城區有為數眾多中世紀以降的精巧建築;這些建築各具特色,加上夏天窗台上百花競艷,街景十分引人入勝。伊爾河兩條支流貫穿史特拉斯堡市區,讓城市多了一份柔美的風情;「史特拉斯堡大教堂」與「小法國區」,都在 1988 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很值得駐足觀賞。



歷史上亞爾薩斯省多次在法、德兩國之間分分合合,其實遊客不難從市街上的紀念品,嗅到一點法蘭西的獨立意識。除了歐盟議會、歐洲人權法院,史特拉斯堡大學也匯集了像是歌德、梅特涅等知識分子,讓這座城市在美景之外,有了更多人文主義色彩。



午後的南風吹過伊爾河上,我的外套穿了又脫、脫了又穿;夏天的氣溫在歐洲,還真是冷熱難測。優閒漫步在小法國區,深覺流光荏然,歲月無情──我們還有下一個八年,幸運地故地重遊嗎?回溯過往的每一步,一個人能有多少對過去謙卑自省的氣度,與對未來俯仰無愧的堅持呢?這是伊爾河靜靜流淌的史特拉斯堡,這是我對過往所為無限懺悔與感懷的史特拉斯堡。
































2013年7月3日 星期三

ㄅㄨㄅㄨ環德(5):漫步哲學家小徑





柯布林茲 (Koblenz) 到麥茵茲 (Mainz) 這一段的萊茵河,兩旁山巔點綴著中古時期的防禦型城堡,是萊茵河上景色最美的一段。



09年騎車時,我在這一段萊茵河支流Lahn迷了路,遠離了萊茵河,硬是把當天原本只有100公里左右的路程,騎成了150公里,直到終點麥茵茲終於體力耗盡……當我正把這件趣事當作四人清晨上車後的嗑牙笑料,說時遲、那時快,我們的車竟重蹈覆轍,在往Lahn的方向迷了路,一步步遠離了萊茵河!



還好車子跑得快、及時回頭,沒有誤了正事!回到萊茵河,河畔景色美不勝收,中間經過小鎮Osterspai,我們下車拍照,並看看是否夠幸運地,能碰上一家飄著咖啡香的早餐麵包店。











麵包店,當然有!小鎮教堂的轉角,Baeckerei (英文的bakery) 幾個大字,讓我們從迷航中得到救贖;走進店裡,玻璃麵包櫃裡透出的溫暖燈光,彷彿讓我們找到了天堂。老闆娘不會講英文,但靦腆而親切;可惜咖啡機尚需一小時熱機,只能喝冰箱裡陳列的牛奶巧克力,這讓她困窘而笑。



小鎮的麵包店,果然價格實惠,麵包又新鮮──風車麵包裡的燻肉 (Salami) 軟嫩彈牙、可頌裡的起司與火腿鬆軟可口,咬一口充滿各式堅果的全麥麵包,香氣四溢,這是最尋常而道地的德國麵包,讓我們在沒有咖啡香的天堂裡,度過一個分外美麗的早餐時光。























吃完小麵包,夥計又買了一顆外表烤得黑黑焦焦的大裸麥麵包;這種裸麥麵包雖還不是外表黑黑的全裸麥,但紮實的質地與硬脆的外皮,卻已是我吃麵包的極限。很難體會只靠一些起司奶油燻肉片,德國人如何將這樣紮實的硬麵包吞下肚。這個民族並不追求精巧美味的極限,反而醉心咀嚼麥香裡的踏實口感,在吃的文化裡,讓人見識樸實與真誠的民族性,這與向來追求色香味兼具的中國菜、法國美食,大異其趣。



一路順著萊茵河南下,看到了讓船夫喪命的美麗女妖羅蕾萊雕像,以及充滿山間與河中的各式城堡。09年經過羅蕾萊雕像時,山區下著大雨,拍了兩張照,我沒有在她的媚惑歌聲裡留連太久;今天舊地重遊,陽光燦爛,徜徉在河岸的美景中,我們都懶得專程走進一、兩公里外的沙洲,近距離細睹她的風采。















來到酒鄉「露德斯海姆」(Ruedesheim),沿河兩岸滿山的葡萄園,又是另一種萊茵河風光。橫跨葡萄園直達山頂的兩人小纜車,單趟五塊錢、來回七塊錢,我們選擇單趟坐纜車上山,下山則步行穿越葡萄園。別以為滿山整齊排列的葡萄園呆板無趣,那一行一行的葡萄藤間,野花雜草錯落成趣,走來饒富詩意;撿拾農田小徑櫻桃樹上掉落的甜美果實、穿過一片又一片葡萄園,頭頂上是藍天與纜車、眼裡看到的是雲影下的河畔村莊──這是一百五十年前,布拉姆斯也走過的路 (Brahmsweg),酒香與美景,當年肯定也讓音樂家心曠神怡,流連忘返。



















告別萊茵河主流,來到海德堡 (Heidelberg),已是下午六點;雖然日照仍強,但我們都已略顯疲憊。萊茵河支流內喀爾河 (Necker) 上的老橋 (Alte Bruecke),在夕陽下顯得優雅而美麗。老城區對面的「哲學家小徑」(Philosophenweg) 讓我們爬得氣喘吁吁,但能身在高處、望遠遐想,十分值回票價。這是一個充滿青春氣息的古老大學城,看著河面上划船的運動員,河畔跑步運動、躺臥閒談的年輕人,年輕的感覺真好!



從位於小鎮Ladenburg我們下榻的旅館到海德堡路上,賓士車加了第一次油。這輛昂貴的車吃98無鉛汽油,加油方式如同台灣的自助加油,直接拿起油槍加完,再到加油站的便利商店刷卡結帳。油箱尚未全空,加滿油之後已是78歐元──那是台幣3200元,油價足足是台灣的兩倍有餘;可以推想全空後的油箱,油價將會是台灣的兩倍半。在台灣,雖然每天嫌汽油貴;但加完油上了車,我們卻覺得:「夭壽喔,還是在台灣開車卡好命!」(模仿Hubert語氣)























老橋與小徑上充滿世界各地慕名前來的遊客,韓國人、香港人、歐美遊客,各色人種,我的朋友家君在臉書上告訴我:她的案上至今還擺著當年與母親同遊的照片。下午八點鐘,陽光依舊燦爛,站在哲學家小徑的置高點上,看著山丘下的老橋與內喀爾河對岸的老城區,換個角度,任何取景,這個古老的大學城都充滿了美麗與寧靜。難怪康德 (Kant) 與其他偉大的哲學家們,可以在這裡仔細構思心裡頭對宇宙與人世和諧的藍圖。



下午九點鐘,在晚風夕陽下離開海德堡;飢腸轆轆的我們,直奔位於十公里外Ladenburg郊區的旅館。明天我們將離開海德堡,前往溫泉之鄉巴登巴登 (Baden-Baden),然後往西進入法國的亞爾薩斯省,回到久違的史特拉斯堡 (Strasbourg)。




























2013年7月2日 星期二

ㄅㄨㄅㄨ環德(4):新手駕駛請多包涵





阿亨(Aachen),是一個位於徳荷邊境的古城,歷史上許多德國國王在此加冕,凱爾特人與羅馬人相繼統治過這裡。城裡的大教堂是德國境內第一個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文化遺產的歷史瑰寶,她在政治與文化上的意義受人注目。



星期天早晨,在科隆市區的平價bakery享受了美味的早餐,品嚐了四、五種麵包、香醇的咖啡下肚後,我還是無法鼓起勇氣開車。我原先想,在科隆市區先讓夥伴 Hubert 開吧,等過了熱鬧的街區我再上路;但最終,我還是硬著頭皮坐進了駕駛座,今天我得全神貫注!



從科隆開車到阿亨大約八十公里,我覺得是可以開開平面道路的,但大家都還沒摸熟GPS,只好跟著它的指引,再度上了高速公路。開車多年,沒想到我的膽子這麼小;在德國,我的確像個新手駕駛。







一上車,的確有點兒緊張。賓士車上已內建一個自己的GPS,我們的手上也有一個從台灣帶來的Tomtom,這是四年前陪我跟小吉騎車環德的GPS,裡面已有完整的德國圖資。可是,我真是緊張的,加了油門、踩了煞車,怎麼樣都覺得卡卡怪怪的。這時,駕駛座旁的夥計,就發揮了最大的功能:他的方向感好,對於機器語言的熟悉更甚於人語,於是,他搖身一變,成為「人腦GPS」,負責翻譯那兩個導航系統的語言給駕駛聽──靠左、靠右、紅燈、讓行人走……,就這樣,最後,我竟能在高速公路上把時速加到將近160公里,並平安地抵達阿亨,呵呵~~我的手心其實一直冒汗啊!
















週日清晨的阿亨古城異常寧靜,大街上本地的住民寥落、觀光客還沒出動,而商家則還在暖身。倒是百年糕餅店Printen裡的遊客,先炒熱了氣氛。Printen用傳統木模做的薑餅麵包,各種造型,一個個陳列在店裡頭最顯眼之處,至於杏仁糖餅,也是從前在德文課本上讀到過的。於是,我們吃了早餐後的第一個小點心,不過這杏仁餅還真是甜,裡頭富含八角與茴香的味道,若沒有一杯熱茶在旁中和甜味,還真是得細細嚼、慢慢吞才行。轉個彎兒,看到另一家Printen生意更是興隆,在我們還搞不清楚哪一家是「老店」時,份量巨大、色味兼具的「米蛋糕」已征服我們的味蕾,取代午餐,成為早餐後的第二份小點心。



















大約在西元八百年,查理曼大帝統治的時期,在此地建造了「宮廷教堂」,也就是現在名聞遐邇的「阿亨大教堂」(Dom)。查理曼以降,這兒成為許多德國國王的加冕之地。夥伴Vivian說,拿破崙橫掃歐陸登基時,原本也想「趕流行」在這兒加冕,不料這個數典忘祖、崇德貶法的舉動慘遭國內老百姓撻伐訕笑,他才打消了念頭。重要的歷史地位與建築風格,加上收藏了豐富的藝術珍品,使阿亨大教堂成為德國第一個名列聯合國世界文化遺產的瑰寶。



資料上說,阿亨有個國際知名的「查理曼大帝獎」,1950年起,頒給在政治與研究方面表現特出、對歐洲國家統一有貢獻的人。西元2000年,美國前總統柯林頓,就曾在此受獎。我記得德文課本上還提到過馬術競技活動的機構CHIO,這是阿亨年度盛事,在每年八月份會舉辦一連串活動,吸引世界各地愛馬人士前來聚會。























離開阿亨,車上的第三個人腦GPS,終於取得掌控前兩個導航系統的絕對優勢,將我們帶離高速公路,直奔純樸的鄉間小道。迎面而來的麥田風光,終於讓車上兩位年輕的老師想下車跳高飛躍,擁抱德國土地上大自然的美好。大自然的魔力果然無窮,兩位老師果然跳得很高,不愧是年輕人啊!夥計正忙著替他們調整角度;至於我,老先生正在麥田旁,做些比較「符合年紀」的哲學思考。



速度,是旅行途中影響心情與感覺的至要關鍵。一段同樣的距離,開車、騎車以及走路,所呈現出的旅行意義大不相同。當速度歸零,停下來走一段當年熟悉的腳踏車道,竟讓我覺得在這樣的風光裡,連騎腳踏車都嫌快;然而,要不了一會兒功夫,當我們又發動引擎、呼嘯而過,眼裡的風景突然飄逸起來,像朦朧寫意的蒙太奇藝術。還好,哲學家的思考沒有持續太久,除了車裡USB上傳來「伍佰」大哥充滿鄉土味的歌聲,我們的目光也被路邊的草莓攤販完全吸引了,於是再度停車準備大快朵頤!



















歐洲的莓果、櫻桃,比起台灣便宜甚多,這其實也是到歐洲來旅行最大的樂趣之一。超市裡,多得是秤斤論兩賣的草莓、藍莓與黑莓,價格親民、讓人垂涎;至於路邊賣的莓果,在新鮮度上更是吸引人──它們被採摘之後,應該都沒碰過水,可是看著身旁還未結帳的德國太太,手裡拿的一盒覆盆子已悠哉從容地嗑掉大半,我們買完上車後,自然入竟隨俗、如法炮製,再沒有人在乎有沒有洗過、乾不乾淨了!



















結束鄉間風光,抵達柯布林茲 (Koblenz)。這是騎單車後再度拜訪柯布林茲,感覺四年來在景觀上變化頗大:城區鋪建了許多新穎的人行步道,萊茵河上建了纜車,可以通到對岸城堡;至於「德意志角」(Deutsches Eck) 上頭的普魯士國王雕像,威風依舊,與天使神兵鎮日凝望,並護守著他所統治的巍巍邦國。向晚的陽光溫暖燦爛,涼風吹來,走在梧桐拔地而起、密如深林的河岸邊舒適宜人;明天我們將沿著萊茵河南下,經過麥茵茲 (Mainz),直達海德堡 (Heidelbe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