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7月31日 星期五

單車環德(38) 柏林再見





柏林今天艷陽高照,氣溫卻不高;騎在陰涼的地方讓我直發抖,只好趕快躲到太陽下取暖,後來有一大段路,我乾脆牽著小吉散步,享受溫暖的陽光。



以規模來說,柏林最傲人的博物館當屬「貝加蒙博物館」(Pergamon Museum),博物館格局雄偉不說,裡面展出大量希臘、兩河流域古文物,和大英及羅浮宮是同等級的。可是,我今天捨棄了貝加蒙,而去參觀位在柏林愛樂音樂廳旁邊的「樂器博物館」 (Musikinstrumenten Museum)。



除了因為時間考量,也因為體力不濟。明天我將往北騎到 Kyritz,距離柏林也有 100 公里,所以今天不能過於勞累。既然這樣,不如還是先來塊蛋糕吧!











柏林雖然不是甚麼音樂重鎮,也沒有特別的音樂家故居,但光是擁有一個全世界最好的樂團,就夠驕傲的了。柏林愛樂的重要性,當然不用我多說;前後幾任指揮卡拉揚、阿巴多,一直到如今的彼得拉圖,除了指揮功力不在話下,個個也都是話題性十足。現在柏林愛樂音樂廳所在的地方,街名也早已改成「卡拉揚街」,這位音樂教父的地位在此有如神祇。



不過一般來說,夏天都是音樂廳休館期,整修的整修、音樂家度假的度假,在夏天來到歐洲,要碰上好的音樂會並不容易,尤其當旅行的行程無法確定、無法先訂票時,欣賞音樂會的可能性不高。當然,我現在這身短袖短褲,有票要免費送我,我也還真的走不進去啊!











樂器博物館的收費是 4 歐元,價位普通,不過這是一個很精緻的地方,慢慢看的話,一個早上很快就會過去。三年前,我曾在慕尼黑的德意志博物館 (Deutsches Meusem) 樂器展覽室裡面欣賞過德國人整理樂器、歸納解析的功力,所以當我走進今天這家樂器博物館、看到它的陳設時,就覺得來對了地方──這將是比慕尼黑德意志博物館的樂器分類更繁複、收藏更豐富的地方。























不過這裡的民族樂器比較少,主要還是西洋樂器為主,當然鍵盤樂器是大宗;從倫敦、維也納、巴黎,乃至於世界各地的私人收藏,這裡依照年代、類別來區分,都各有一些。它比較有看頭的部分,是對樂器製造史的解析和素材蒐集,比如這個管風琴,雖然是小型的,但可以走上去、可以透過玻璃觀察後面的構造,而鍵盤旁邊每一顆按鈕之職司,也在入口看板上寫得很清楚──讓人很想按圖索驥玩一下,可惜不行。















上面這個小管風琴很特別,我以前不知道有這麼小的,我知道有玩具,但這麼小又可以發出宏亮聲響的,倒是第一次見到。它的旁邊有兩個門可以開闔,門的內層還有精美的油畫,可見樂器製作在美感這個部分,從古代就很受重視,現代的鋼琴或樂器走向視覺單一,已經不可能有這樣的做工。我覺得自己一邊看,一邊在想以後怎麼跟小朋友解說的事,不知不覺,照片拍了超過 200 張。























這些琴,赫赫有名的音樂家們也曾碰過:這裡展出的某些琴,像是布拉姆斯、舒曼克拉拉夫婦,或是寫《魔彈射手》的韋伯、以及小提琴家姚阿幸都曾經碰過,所以博物館也找來他們的人物畫像、人頭雕塑,跟著一起展出。看到這些熟悉的臉孔,會更增加欣賞的動力及趣味性。對我來說,帶小朋友來這種地方校外教學應該是很棒的,縱使他們能懂的有限,但現在的孩子並不會喜歡這樣的地方。



































逛到二樓將結束時,博物館把一架平台鋼琴 (演奏型鋼琴) 拆開,仔細地剖析了一番。從木頭、零件、工具、組裝,甚至是材質、顏色,都有詳盡的說明。當我們手指碰觸琴鍵,讓鋼琴發出悠揚的樂音時,這些細瑣的部分其實都分擔著做為一個小螺絲釘的功能。我不是甚麼樂器專家,但我想,以一個行家的眼光來看,某個部分有差錯,應該是一聽就知道、無所遁形的。







































說到小朋友,你看,小朋友就來了!我剛剛從地下一樓的置物櫃要離開,他們正放好包包要上來,結果沒想到因為太吵鬧,被老師先帶到外面去整隊、交代規矩了,真是有趣!這種事情我天天在做,看別人這樣做,會覺得老師實在很辛苦,你要知道當你帶小朋友來這樣的地方,是一刻都鬆懈不得的,直到離開那一刻,老師才真正能獲得解脫。











看完樂器博物館,旁邊的波次坦廣場上,馬上就有一個電影博物館。旅遊書上說這個博物館也很值得一看,但我實在沒有力氣了,只能拍照留念。華人,甚至應該說台灣的電影工作者,在柏林都是享有高知名度的:拿過柏林影展金熊獎的李安就不用說了,幾個台灣新銳導演也很厲害,而港星張曼玉則曾在柏林影展封后,後來還曾經擔任影展的評審。



就要離開柏林了,兩天的時間太短,許多地方真的只能走馬看花。回旅館途中,我繞到國會大樓瞧一瞧,看看昨天玻璃圓頂是不是已經清洗好開放了,果然,大家都在上面走了!但我一股想要重登玻璃圓頂的動力,卻被排到草地上的人龍給打消了,國會大樓只能後會有期!在柏林剩下的時間,我留給了自己:離開國會大樓,我靜靜牽著小吉散步曬太陽,最後在喝下午茶的咖啡店門口坐了許久。柏林很耐人尋味,但我的旅程更重要,打起精神,小吉說它要繼續往前衝了!




















單車環德(37) 柏林蒙太奇





柏林和許多大城市一樣,若要細細遊覽,恐怕住上一個月也玩不完。



因為騎車的關係,我只能停留兩天;許多地方只能輕輕一瞥,無法仔細踏遍。今天在市區騎的 48 公里,就是這樣來的──想看得太多,南來北往,加上迷路──雖然整體來說行色匆匆,但願還是能為小吉與這個城市留下美好的記錄。



布蘭登堡門一直是柏林的地標,許多慶祝活動、紀念儀式,會在這兒進行。從「六月十七日大道」的方向穿過大門,就看到美國和法國的大使館,遊客不少,小吉等了很久,才等到清空可以拍照的背景。











還沒到布蘭登堡門時,我沿著六月十七日大道向前走。看我沿路拍照,好像很專業的樣子,一個會說英語的腳踏車騎士很熱絡地過來打招呼。當他知道我從台灣來,並騎車環繞德國,覺得我實在太酷了!然後他看看小吉,問我這車是不是很貴?「看起來輪子好像很厲害的樣子!」(廢話,這還用說!) 然後他對著輪子,又說了一次:「哇,這實在是太酷了!」然後在我向他說 Have a nice day 之後,小吉跟這位酷酷的仰慕者道別。











清晨在這樣廣大的大道上騎車,是很棒的享受,六月十七日大道上,大概雙向都各有三線道,你看連腳踏車道和人行道都可以這樣寬,就知道走在上頭舒服的感覺。旁邊的森林是提爾公園 (Tiergarten),這個城市綠帶延伸得很長、很廣,裡頭盡是大樹和小徑,有些角落還像是原始叢林般,有這樣一個城市的肺,住在這兒的人真是好福氣。



大道上車很多,感覺是紛紛搶時間上班的人;不過,腳踏車騎士也不少。我注意到在這樣交通繁忙的地方,汽車儘管多,就是不會跟腳踏車爭道;當我能放心的騎在車輛來往這麼頻繁的道路上,卻不太需要擔心安全 (當然我還是小心的),那種感受很特別。











我一路上都看到有人這樣拖著行李旅行。小吉失蹤那天我在想,萬一找不到,迫使我得在此地重買一輛腳踏車,而這裡已經沒有黑色標本先生為我打點腳踏車週邊一切,或許我就得改成這種拖車。造型比起來,當然小吉是顯得酷一點兒──剛剛那個年輕人說得一點兒都沒錯──不過這種拖車造型也很可愛。



出來騎車之後才發現,一路上並沒有人會對我多看幾眼,因為一路上像我這樣的人太多了,唯一的不同大概我是個東方臉孔。年輕人像這樣,一台托車、一個睡袋、幾個背包,就出門旅行了;我真該好好鼓勵學校的小朋友,成長過程中一定要給自己這種壯遊 (Grand Tour) 的機會,這會讓自己在旅程中懂得思考、學習謙卑。



















這一路上,不只在城市,包括在鄉間,我一直為沒有鈴鐺所苦。因為腳踏車專用道比較窄時,如果要超車、又不想騎到馬路上,就得給前方的腳踏車一個信號。所以一路上,我就這樣一直對前方的腳踏車呼叫:「對不起,請借過!」,今天終於下定決心,到腳踏車店幫小吉裝一個鈴鐺。我找到的腳踏車店,就是我平常在南投會光顧的捷安特,只是它是柏林的一個分店。



鈴鐺一個 2.4 歐元,老闆不會說英語,不過我們的溝通還算順利。他很努力幫我裝完、調整好之後,我把皮夾裡捷安特南投店的名片秀給他看,告訴他我跟店裡這些腳踏車一樣來自台灣,他開心地笑了起來,但隨即看了我的車一眼:「這不是捷安特啊!」我說這不是,這是富士,不過它跟捷安特一樣厲害!他細看了一下,又指指小吉的輪子說:「讚!」,原來小吉全身上下最厲害的就是輪子啊 ^^











離開布蘭登堡門,準備進入旁邊的國會大樓。這是一棟新舊建築混合的柏林著名地標,在原來舊建築的中央,也就是國會的議事廳正上方,蓋了一個圓頂玻璃屋,並配合環保和科技,做了許多節能措施。我將小吉鎖好,準備進入國會大樓,在這兒,真是各色人種:其中,規矩最好的是日本人,安靜排隊、整齊步伐、低調地小聲交談,一看就很清楚;規矩最差、講話最大聲的呢,這我不說你也知道是哪一個國家的「同胞」。











很可惜,入口處正在清洗牌樓,我無法幫小吉拍一張整個國會的正面照,但我不能多耽擱,這裡光是排隊就要花上許多時間,不能整個早上耗在這裡,所以我趕緊收拾妥當準備進入。參觀費用是 0 歐元,不可能有哪裡比這兒更便宜的了,只是要通過仔細的安檢,然後和大家魚貫地入列,搭電梯直上玻璃圓頂。我沒瞧見入口處不能拍照的標誌,所以一會兒即遭到禁止;不過警衛很客氣,要我秀照片給他看,確定安全無虞之後,婉轉告訴我這裡不給拍,其它地點都可以,希望我諒解。



















結果不只樓下在清洗,連玻璃屋裡面也是,所以沒有人能夠進得去!真是挑錯日子來了!我想,如果有時間,明天再來排一次好了,不走走玻璃屋的迴旋通道並往下瞧瞧,實在令人感到遺憾!想著想著,露台上竟下起了雨,今天的運氣實在有點兒背,只好匆匆離開,搭電梯下樓。有點兒憂心地繞到國會大樓旁邊,真高興看到小吉還在!(一朝被蛇咬的心態,唉~~)



















我輾轉騎過了運河,誤打誤撞走到德鐵柏林總站。我想,既然來了,就到車站裡面休息一下,看看這棟建築,順便看看能不能在這裡無線上網;結果我買時數那家 T-com,可能在這裡沒搶到經營權,使我失望地關上了電腦。不過總站的玻璃造型,非常新潮雄偉,這使我想起 07 年去日本,京都火車站也非常時髦而大氣,在一個千年古都裡它顯得很特別。而柏林,也是這樣一個新舊融合得非常完美的城市。















看完一個車站不過癮,我決定沿路多看幾個車站,反正有小吉帶我,使我腳程飛快,一下子便可以從這個點,快速移動到下一個點──這也是一天能在市區走 48 公里的原因。後來總共看了三個車站,分別是總站、波次坦站,以及東站。德鐵在柏林這些車站用了許多鋼架和玻璃,感覺十分前衛,而站內的空間也乾淨而舒適。因為腳踏車是可以上火車的,所以拉著小吉在每個車站內巡禮非常 OK,累了還可以坐下來休息。



















波次坦車站廣場一帶,是高樓林立的商業區,這些高樓下面,有數不清的餐廳、咖啡店;這種坐在騎樓、人行道邊悠閒用餐,和談生意、洽公的急促腳步相互揉和,再混合一大堆來自世界各地的觀光客,讓這裡的風景顯得非常特別。不用特別演繹,走在街頭就有電影蒙太奇的感覺。而光是看人,就會感到目不暇給;當然,看人的同時,你自己也是別人眼中的風景。















離開商業區,也實在逛累了,準備去找家店喝咖啡、吃蛋糕──其實,我更想做的事是尿尿,所以咖啡店得慎重張望、挑選一下,不能挑到一家沒有洗手間的,這樣會令我痛苦萬分。那個 2.8 歐元的咖啡加蛋糕,上一篇已經秀給大家看過,價格不高,卻非常可口;當然,也順利地上了洗手間。下午的陽光裡,坐在街頭人行道邊,讓小吉和自己能得到片刻休息,覺得非常幸福。



















明天我的行程,將會是市區的博物館,順便再把今天遺漏掉、卻想參觀的點走一走。還會不會在市區裡騎上四、五十公里?我也不知道,但我的確得利用有限的時間,至少走一、兩家我有興趣的博物館,才不枉費騎了千里來到柏林。不過,將小吉鎖在博物館外頭,又是一次冒險的開始,我得好好祈禱並且更小心留意些。



柏林的風景,速度上,騎著腳踏車逛剛剛好,不疾不徐、沒有壓力;有些路上沒拍好的照片,我總不厭其煩又掉頭回去重拍,大概也因此而多了不少路程。旅行途中,美麗的風景可以這樣細細品味,像看不清楚的蒙太奇手法,總能倒帶重播;那麼,人生的風景也是這樣嗎?我看著眼前這個揹著大背包、久久等不到同伴的年輕人,替他煩惱了起來。